福建南亞熱作信息2024年第1期(總第208期)2024年2月18日
中國熱帶作物學會2024年新春賀詞
各位熱作同仁、朋友們:
值此農歷甲辰年來臨之際,我們代表中國熱帶作物學會第十屆理事會,向長期支持和關心學會工作的各位會員、各分支機構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們致以最真誠的祝福!向關心和支持學會發(fā)展的朋友們表示誠摯的敬意!
甲子風華,歲月如歌。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熱帶作物學會成立60周年,60年風雨兼程,60載砥礪奮進,學會已成為具有凝聚力和影響力的學術團體,為我國熱作事業(yè)健康發(fā)展彰顯作為。學會榮獲2023年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優(yōu)秀單位、全國科普日優(yōu)秀組織單位、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志愿服務優(yōu)秀組織單位,以及財務工作優(yōu)秀單位等多項榮譽和表彰。
華枝春滿,花火絢爛。
2024年,中國熱帶作物學會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求真務實的作風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學會的具體行動和生動實踐,持續(xù)強化組織建設和能力建設,推動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會目標邁進,努力建成黨領導下團結聯(lián)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學術團體,為加速實現(xiàn)科教興國戰(zhàn)略、人才強國戰(zhàn)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而努力奮斗。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歷史不會辜負實干者。我們靠實干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過去,還要靠實干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未來。”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福暖四季、順遂安康!讓我們一起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林宗鏗摘)
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
1月14日,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省委書記周祖翼出席并講話,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來抓,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大力實施“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踔厲奮發(fā)、開拓進取、攻堅克難,奮力開創(chuàng)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工作新局面,為譜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福建篇章貢獻“三農”力量。省委副書記、省長趙龍持。省委副書記羅東川傳達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并總結2023年全省“三農”工作、部署2024年重點任務。 (林宗鏗摘)
▉園林植物▉
205、方竹
箸竹、四季竹、四方竹、四角竹、方苦竹、標竹
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Makino
[科屬]禾本科方竹屬多年生木質化植物。
[分布]中國特產,主產于華東、華南以及秦嶺南坡等亞熱帶地區(qū)。江蘇、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云南及浙江的臺州、溫州等地均有分布,但以福建武夷山、浙江的天臺山為著名。
[習性]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適生于土質疏松肥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低丘及平原均可栽培。喜酸性土,不耐鹽堿和干旱,耐水性較強,適栽于水邊。略耐陰,不耐寒,在氣溫較低的地區(qū)栽植,冬季應加強保護,在瘠薄的土壤中生長不良。地下莖為單軸散生型。
[繁殖]通常用分株繁殖。母竹宜選植株健壯而較低矮者,移植時留竹鞭1 m左右,勿傷筍芽,宜帶宿土,竹稈截去枝梢,只留3~4盤枝椏。栽后溝穴填土踏實,澆透水,蓋以稻草保濕。以早春移植為佳。
[栽培]庭院中栽植,宜選墻隅、屋旁空隙地,數(shù)株叢植。注意澆水培土,土壤如能保持疏松肥沃,可促進終年生筍。冬季可施腐熟廄肥、土雜肥,既保持地溫,又疏松土質,有利于發(fā)筍和新竹生長。
[應用]方竹稈形四方,別具風韻,為庭院常見觀賞竹種。江南各地造園,均可選用?芍灿诖扒、花臺中、假山旁,甚為幽美。稈可制作手杖。筍味鮮美,可供食用。 (陳金河摘)
206、人面竹
羅漢竹、壽星竹
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 et C. Riviere
[科屬]禾本科剛竹屬多年生木質化植物。
[分布]原產中國,產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四川、江蘇等省均有分布。上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北京、陜西等地也引種栽植。
[習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和肥沃深厚的酸性土壤。能耐-18℃低溫。地下莖為單軸散生型。
[繁殖]常用母竹分株繁殖,在早春移竹、移鞭,勿傷鞭與鞭根、鞭芽,邊挖邊栽,容易成活,亦可用埋鞭法繁殖。
[栽培]人面竹性喜肥,冬季宜施基肥(塘泥、廄肥、土雜肥等)。生長期必須保持土壤濕潤,如土壤干燥缺水,竹子容易枯死。夏季勤松土除草,將雜草壓于土下作肥。人面竹竹稈短縮,形狀奇特,人們常用以制作手杖,故需注意保護,切忌隨意砍取,以免影響竹林的正常生長。
[應用]人面竹稈下部節(jié)間腫脹成畸形,為庭院常見觀賞竹種。配植于院中空隙地,或屋旁墻隅、山石、池邊點綴數(shù)稈,效果甚佳。也常與佛肚竹、方竹等桿形奇特的竹種配植一起,增添情趣。 (陳金河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