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亞熱作信息由福建省南亞熱帶作物開發利用管理辦公室與福建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合辦
福建南亞熱作信息2022年第3期(總第198期)2022年6月18日
中國熱帶作物學會十屆四次理事會
暨十屆七次常務理事會會議圓滿召開
5月24日,中國熱帶作物學會十屆四次理事會暨十屆七次常務理事會會議采取“線上+線下 ”形式,在云南普洱召開。會議聚焦新時代學會發展使命,全面總結2021年學會工作,謀劃部署2022年學會工作,推動熱帶農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理事長劉國道,黨委書記楊禮富,副理事長范源洪、胡新文、鄔松華,副監事長雷朝云,以及第十屆理事會理事出席會議,全體監事、部分參加考核會代表、2020-2021年受表彰人員代表列席會議。會議由副理事長胡新文主持。
劉國道理事長全面總結2021年學會工作并對2022年重點工作進行部署。他指出,2021年學會工作亮點紛呈,一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發揮思想引領作用。二是構筑學術交流新高地,推動熱農業科技高水平學術交流。三是加強產學研融合,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四是完善人才舉薦和獎勵,做實“科技工作者之家”。五是開展科普活動和搭建科普平臺,厚植公民科學素質。六是加強自身建設,進一步完善學會運行體制機制。他強調,2022年要重點做好既定工作,一是認清學會工作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明確職責定位和使命擔當,充分發揮學會的人才智力組織優勢,推動熱帶農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二是強化開拓創新的責任與擔當,通過策源科技創新、凝聚高端人才、培育學科發展、深化產學融合等方式,努力成為熱帶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治理的重要推動者。三是抓住重點帶動整體工作提升,認真細化落實學會2022年工作計劃表,確保各項工作落地生根,全面促進學會的改革和創新發展。四是以史為鑒方可知興替,要梳理學會及分支機構變遷脈絡和發展歷程,把編寫中國熱作學會發展史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抓好抓實。 (林宗鏗摘自《中國熱帶作物學會》)
第二屆中非熱帶農業科技合作論壇在海口舉辦
5月31日,第二屆中非熱帶農業科技合作論壇在海口舉辦,論壇由中國熱帶作物學會、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來自中國和埃及、尼日利亞、加納、毛里求斯、利比里亞、喀麥隆等非洲國家的農業科研機構,以及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代表共50余人出席論壇。劉國道理事長在開幕式上致辭。
本次論壇以“加強中非科技協同創新,共建熱帶農業國際合作智谷”為主題,圍繞熱帶農業科技發展情況和熱帶農業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以木薯、玉米、油棕、可可、甘蔗、腰果等熱帶作物產業與科技及水產、沼氣科技為重點,開展交流研討。
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亞非處處長劉江表示,去年12月,農業農村部在華首批設立了四家中非現代農業技術交流示范和培訓聯合中心,此次論壇是中非現代農業技術交流示范和培訓聯合中心的一項重要活動。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屈四喜認為,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加劇,非洲糧食安全問題尤為突出,在農業領域的南南合作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意義重大。他表示愿意繼續加強中國熱科院和其他合作伙伴在實現零饑餓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合作,共同促進世界農業發展。 (林宗鏗摘自《中國熱帶作物學會》)
▉園林植物▉
185、美女櫻
美人櫻、四季繡球、鋪地錦、蘇葉梅
Verbena hybrida Voss.
[科屬]馬鞭草科馬鞭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分布]原產巴西、秘魯及烏拉圭等地。我國各地均有引種栽培。
[習性]喜陽光充足,不耐陰,喜溫暖濕潤,有一定的耐寒性,也能耐暑熱,在炎熱夏季也能正常開花。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濕潤疏松而肥沃的土壤中能節節生根,且開花更為繁茂。
[繁殖]主要用扦插和壓條繁殖,亦可分株或播種繁殖。扦插可在氣溫15 ℃左右的季節進行,剪取稍硬化的新梢,切成6 cm左右的插條,插于溫室沙床或露地苗床。扦插后即遮蔭,2-3天以后稍微接受日光。經15天左右發出新根,當幼苗長出5~6片葉時可移植,長到7~8 cm高時可定植。播種繁殖通常在9月初或4月播于苗床或盆內,播后將盆土浸透,保持高濕度,嚴禁澆水。種子發芽要求遮光,發芽適溫為15~20 ℃,2周后就可出苗。小苗側根不多,但移植易成活。
[栽培]美女櫻應選擇疏松、肥沃及排水良好的土壤。因其根系較淺,夏季應注意澆水,以防干旱。4月末播種,7月底即可盛花,至10月中旬初霜前一直開花繁茂。如提早于3-4月在溫室或溫床中盆栽,花期可以提前,但開花期間應經常追肥。生長期間每半月需施薄肥1次,可發育良好。養護期間水分不可過多過少,如水分過多,莖枝細弱徒長,開花少;若缺少肥水,植株生長發育不良,有提早結籽的現象。生長健壯的植株,抗病蟲能力較強,很少有病蟲害發生。
[應用]美女櫻株叢低矮,分枝緊密,鋪覆地面;花序繁多,花色豐富而秀麗,花期長又耐炎熱,是重要的夏秋季節花卉。園林中多用于花境、花壇,也可用于庭院栽培,或盆栽觀賞。
同屬常見栽培種還有直立美女櫻、細葉美女櫻等。
(陳金河摘)
186、蟛蜞菊
地錦花、穿地龍
Wedelia trilobata A. S. Hitche.
[科屬]菊科蟛蜞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分布]原產于美洲熱帶地區。
[習性]性極強健,耐旱,耐濕,生長適溫為18~26℃,越冬溫度不低于4 ℃。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中生長最好。
[繁殖]以扦插繁殖為主,全年均可進行。春秋兩季最佳,只要剪取枝條,每段6~8節,插于濕潤土壤中,約10天后生根。
[栽培]當陽光充足時,匍匐生長,植株低矮,葉片小而緊密;陽光不足時,莖葉細長,植株直立,莖中疏松,葉片也較大,生長上要注意調節光照。管理粗放,少有病蟲害。
[應用]蟛蜞菊莖葉翠綠如茵,黃花朵朵,風格清新,用作花壇植物栽培。 (陳金河摘)
▉植保之窗▉
荔枝龍眼炭疽病的識別與防治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是我國荔枝、龍眼生產上的兩大病害之一,近年來在我國南方荔枝、龍眼產區發生嚴重,造成了極大損失。
1 癥狀
龍眼育苗期苗木染病后長勢衰弱,葉片早落。發病初期在細嫩葉片正面形成暗褐色、背面為灰綠色病 斑,侵染后期病斑變紅褐色,邊緣灰白色,其中分布不規則的小黑點。多雨潮濕條件下,病斑擴展連成大斑。 荔枝葉片發病癥狀常見的有2種類型:一種是病斑圓形,褐色;另一種是病斑呈不規則形,褐色,多發于葉尖,后期變灰色,其中分布不規則的小黑點,潮濕時產生橙色粘質小粒。該病為害小枝時導致小枝上部頂端的葉片干枯死亡。果實以接近成熟時較易發病,主要發生于果實基部,病斑圓形、褐色,果肉變味腐爛。潮濕時產生橙色黏質小粒。花穗感病后,呈水漬狀,變褐腐爛,花脫落或花穗變褐干枯。病菌亦可侵入花朵,使 其變褐,干枯脫落。
2 發病特點
2.1 病原菌及傳播
荔枝龍眼炭疽病的病原為膠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Penz.)Sacc.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主要染葉片、果穗、果實,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枝、葉片病斑中越冬。翌年當氣溫在 13~28 ℃時,分生孢子形成 初侵染病原。主要靠雨水傳播。病菌孢子萌發和傳播必須有一定的水分條件才能完成。高溫、高濕和光照不足的環境容易造成該病的大發生流行。
2.2 病菌具有潛伏侵染特性
病菌孢子萌發后,從嫩枝、嫩葉及幼果等幼嫩組織侵入,然后潛伏于組織中。對果實的為害,程序是:先在幼果期侵入,然后在幼果皮中潛伏,遇到合適的環境條件 ,迅速發病,并表現出明顯的癥狀。
2.3 荔枝龍眼著色期前后容易發病
若遇連續降雨 3-5 d,則開始發病。發病初期常在與樹冠中、下部及樹冠背陽面首先出現病果,病果率在 2%~3%。若不及時防治,迅速蔓延為害。管理粗放,樹勢衰弱的果園發病較重。
3 防治措施
3.1 培育無病壯苗
選擇避風向陽的小院或菜園地育苗,待翌年雨季過后移栽大田,可減少苗木發病。大田育苗時采取蔗葉覆蓋,減輕病害的發生。采果后,結合秋、冬季修剪,做好清園工作。改善果園的通透性,同時把樹冠下部帶病的枝條剪去,清除枯枝、落葉、爛果,集中燒毀。
3.2 合理施肥
加強管理,合理施肥 ,增施磷、鉀肥,增強樹勢及樹體抗病力。
3.3 藥劑防治
育苗期從 4月上、中旬開始施藥,間隔 10 d,連續 2~3次,雨季及時噴藥保護,藥劑可選用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幼年樹以保梢為主,防治葉片炭疽病可在嫩梢期施藥 1~2次;在花穗抽生期、幼果樹、果實著色期前后,選擇合適藥劑及時噴藥 1~2次進行保護,連續雨天 4 d以上或在雨后 ,應搶晴施藥 ,同時應注意病蟲害的合理兼治,盡量減少施藥次數,農藥要合理輪換和混合使用;用 70%王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0.5%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噴灑樹冠和地面,減少越冬菌源;春季回暖后,出花蕾前噴灑 1次 70%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10-15 d后根據天氣情況 ,必要時用 70%甲基硫菌靈800倍液再噴1-2次;掛果期是炭疽病的盛發期,也是霜疫霉病、蒂蛀蟲的發生季節。所以,結果樹的防治,農藥要合理輪換和選用,在達到安全、有效的同時,要與其他農藥混合使用,病、蟲兼治,減少施藥次數。75%百菌清、80%福·福鋅、50%咪鮮胺等,是治療炭疽病的常規藥劑,但這些藥劑不能兼治霜疫霉病,也不宜與其他藥劑混合使用,在掛果期使用較少。防治霜疫霉病的某些藥劑如72%錳鋅·霜脲、三乙膦酸鋁等對炭疽病無效,需與多菌靈混合使用。
(嘯醒摘自《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香蕉枯萎病防控難點及解決策略
香蕉枯萎病屬于香蕉毀滅性病害,會對香蕉產業造成巨大破壞。如今香蕉種植的土地、人工、設備投人、農資等生產成本高漲,香蕉價格不明朗,加上災害性天氣等不確定性因素多,種植風險較大,若蕉園防控工作不到位,會造成枯萎病發病過早與嚴重,導致更大的損失。香蕉枯萎病病原菌主要為鐮刀菌4號生理小種,幾乎侵染所有蕉類品種。病原菌感染香蕉后一般有4-6個月的潛伏期,一旦發病,危害十分嚴重。目前為止,還沒有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有效措施。
一 香蕉枯萎病防控困難的原因
1 土地污染越來越嚴重
由干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時間較長,受污染的園地很長時間難以再復種香蕉,被枯萎病破壞的蕉地將越來越多,無污染的土地資源將越來越少。
2 傳染途徑較廣
香蕉枯萎病是毀滅性土傳病害,它能通過機械、空氣、水、動物、人等媒介傳播病菌。由于種植技術與田間管理技術不當,使得許多園地種植香蕉數月后發病,后果嚴重。
3 農藥及微生物菌類已被證明防效其微
理論上,許多農藥對香蕉枯著病鐮刀菌有較為明顯的滅殺效果,但在大田生產上防治效果往往較差。例如噁霉靈、五氯硝基苯、多菌靈等廣譜性殺菌劑或聚砹·嘧霉胺、惡霜菌酯等新型農藥,若在大田上使用標準劑量防治效果較差。大劑量使用農藥不但成本高,還破壞了土壤生態平衡,效果不佳。微生物菌類(拮抗芽孢桿菌類)可暫時抑制枯萎病菌蔓延,但并不能完全阻止病菌侵入。
4 種苗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有些香蕉二級育苗場不嚴格遵守香蕉種苗檢疫管理制度,在培育過程中不做好隔離防護措施,使栽培苗受感染概率大,安全難以保障。在香蕉枯萎病重災區,即使從組培苗廠購回的一級組培苗不帶菌。但由于苗圃處在疫區,也難以保證栽培苗免受感染。許多農戶通常就近購買種苗,使得種植后不久枯萎病很快發生并快速蔓延。
二 香蕉枯萎病防控策略
1 對新植蕉園應采取如下措施防控香蕉枯萎病的發生
(1)選擇遠離發病香蕉園的肥沃土地做新墾蕉園。離污染源越遠的種植地發病概率越小;肥沃的土地可促進香蕉生長,提高抗病能力。
(2)嚴格按照香蕉枯差病防治管理制度要求,從非疫區購買香蕉二級組培苗。禁止使用疑似患病的香蕉苗種植。
(3)建設完善的微噴、滴灌系統或自動化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盡量減少管理人員在蕉園走動,灌溉用水應采用清潔地下水資源。
(4)在人園前徹底清洗消毒,禁止帶土人園。
(5)盡量不套種其他作物,防止因人員活動增加園地被枯差病病菌感染的機會。
(6)嚴格限制管理人員在管理期間到其他園地勞動。杜絕有關人員從外界帶回病菌。
(7)做好香蕉園四周的隔離防護措施,防止外界人畜進人蕉園。
2 對曾經發生枯萎病的香蕉園及周圍存在高風險的土地,根據經驗可采取如下策略降低枯萎病破壞程度。
(1)在高風險地區(舊香蕉園附近土地),應選擇種植抗枯差病品種;也可以種植1年耐病粉蕉系列品種。
(2)在發生過枯委病的舊香蕉園,經輪作,相隔4年后可以種植抗病香蕉品種或耐病粉蕉系列品種1年,建議第2年改種其他作物。
(3)由于枯委病在11月至次年5月發病較輕,若移栽期在6月,經過5-6個月的病害潛伏期后就進入低溫低發病期,在次年5月收獲完畢,則可大幅降低枯萎病造成的損失。
3 做好田間管理,提高防控水平
(1)合理密植,保證香蕉園通風透光,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能力。加強肥水管理,多施富含有益生物菌的有機肥;多施鉀肥,適施磷肥,少施氮肥;培育健康抗病植株。
(2)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特別防治香蕉根結線蟲等地下害蟲,盡量減少病菌從根部傷口感染的機會。
(3)禁止使用外界蕉園的防風竹樁或作業農具,防止帶人病菌。
(4)對蕉園進行施肥、除草時,盡量不破壞地面,以免傷及香蕉根系,減少病菌感染機會。
(5)若發現極少數的枯萎病病株,應及時連根殺滅,使用石灰撒施發病區域,然后用塑料膜封閉地面,防止帶成土壤分散,延緩病害傳播速度;如果枯萎病集中發生在某一區域,可將這一區域改種其他作物,并與未發病區域隔離;若枯萎病病株超過全園總植株的20%。并且呈分散狀態,應果斷清園改種其他作物,減少損失。
(嘯醒摘自《農村新技術》)
▉藥用植物▉
225、鳳仙花(鳳仙花科)
地方名:金鳳花、指甲花、急性子(通稱)。
形態特征:一年生草本。莖圓形肉質,高約二至三尺。葉互生,披針形,邊緣有深鋸齒,葉柄有腺體。花腋生而下垂,花冠深紅、淡紅或白色。花后結蒴果,圓形而尖,外被毛茸。
生長環境:多栽植于庭園。
藥用部份:全草、子。
采集處理: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種子成熟時采。
性味功能:性微溫,味苦有小毒。花、子性滑、溫,味甘。活血散瘀,消腫解毒,催生化骨。
適應癥:閉經,難產,骨哽,甲溝炎,蛇咬傷,無名腫毒,避孕。
常用劑量:全草三至五錢,種子二錢,外用適量。
(王小北)
226、木芙蓉(錦葵科)
地方名:芙蓉花、霜降花(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