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亞熱作信息由福建省南亞熱帶作物開發(fā)利用管理辦公室與福建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合辦
福建南亞熱作信息2022年第1期(總第196期)2022年2月18日
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召開
2022年1月 7日,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省委書記尹力,副書記、代省長趙龍對我省做好“三農”工作作出批示要求。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羅東川出席會議并講話。
尹力指出,2021年,全省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糧食穩(wěn)產保供、特色現代農業(yè)提質增效、鄉(xiāng)村建設、農業(yè)農村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農業(yè)農村保持穩(wěn)中有進、穩(wěn)中向好態(tài)勢,為我省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起到了“壓艙石”作用,成績值得充分肯定。尹力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切實抓好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生產供給和耕地保護,持續(xù)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確保農業(yè)農村穩(wěn)定發(fā)展,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趙龍代省長強調,要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扎實做好鄉(xiāng)村發(fā)展、鄉(xiāng)村建設、鄉(xiāng)村治理重點工作,加快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確保糧食安全,為新發(fā)展階段新福建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會議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書記尹力、代省長趙龍的批示要求,深刻領會和把握做好新發(fā)展階段“三農”工作的戰(zhàn)略意義、保障初級產品供給的戰(zhàn)略任務、加強耕地保護的戰(zhàn)略部署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戰(zhàn)略要求,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三農”工作決策部署上來,以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的具體行動和實際成效,牢記“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難點,下大力氣補短板、強弱項,持續(xù)推動我省“三農”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堅定不移用鄉(xiāng)村振興統攬新發(fā)展階段“三農”工作,積極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城鄉(xiāng)融合、產業(yè)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共同富裕、鄉(xiāng)村善治的振興之路,譜寫新發(fā)展階段我省“三農”工作新篇章。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五級書記抓鄉(xiāng)村振興責任落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yè)、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為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
會議強調,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堅持穩(wěn)字當頭、穩(wěn)中求進,堅決守住保障糧食安全和不發(fā)生規(guī)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豐富“菜籃子”產品供給,大力推進種業(yè)振興,加快推動特色現代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深入實施鄉(xiāng)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業(yè)農村改革,切實提升農業(yè)農村防災減災能力,保障重點領域安全生產,以更大的決心、更實的舉措、更足的干勁,推動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yè)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副省長康濤主持會議,省領導嚴可仕、王光遠出席會議。會議表彰了2021年度全省鄉(xiāng)村振興先進單位和個人。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各市、縣(區(qū))及平潭綜合實驗區(qū)設分會場。 (林宗鏗摘自《福建省農業(yè)農村廳》)
全省農業(yè)農村局(鄉(xiāng)村振興局)局長會議在福州召開
2022年1月8日,全省農業(yè)農村局(鄉(xiāng)村振興局)局長會議在福州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全國農業(yè)農村廳局長會議、全國鄉(xiāng)村振興局長會議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部署,總結2021年工作,研究安排2022年重點任務。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yè)農村廳廳長、省鄉(xiāng)村振興局局長陳明旺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強調,要牢牢守住保障糧食安全和不發(fā)生規(guī)模性返貧底線,扎實推進鄉(xiāng)村發(fā)展、鄉(xiāng)村建設、鄉(xiāng)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農業(yè)農村現代化,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路,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會議指出,2021年全省農業(yè)農村系統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農業(yè)農村工作,全省農業(yè)農村穩(wěn)中有進,主要發(fā)展指標和年度重點任務全面完成,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會議認為,做好2022年農業(yè)農村工作,發(fā)揮好“三農”壓艙石作用意義重大。必須堅持穩(wěn)字當頭、穩(wěn)中求進,把穩(wěn)增長、保供給、惠民生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確保全面完成年度各項目標任務。必須守住保障糧食安全和不發(fā)生規(guī)模性返貧底線,推進糧食生產穩(wěn)面積擴產能、產業(yè)發(fā)展鑄鏈條增效益、鄉(xiāng)村建設補短板提品質、鄉(xiāng)村治理夯基礎建機制、農村改革求創(chuàng)新激活力。
會議強調,2022年要著重抓好十個方面重點任務。一要穩(wěn)定糧食生產,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要求,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確保面積產量只增不減。二要統籌抓好肉蛋奶、茶果菜菌等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三要加快特色現代農業(yè)建設,實施“3212”工程,促進農村三產融合,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四要夯實農業(yè)現代化基礎,實施種業(yè)振興行動,建設高標準農田,推進農業(yè)設施化、數字化。五要推進農業(yè)綠色發(fā)展,加快農業(yè)投入品減量增效、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創(chuàng)建農業(yè)綠色發(fā)展先行區(qū)。六要實施鄉(xiāng)村建設行動,推進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提升,深化鄉(xiāng)村振興試點示范。七要加強和改進鄉(xiāng)村治理,推廣運用清單制、積分制,推進移風易俗。八要深化農業(yè)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現代農業(yè)經營體系,穩(wěn)慎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九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強脫貧人口監(jiān)測幫扶,鞏固“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深化閩寧對口協作。十要加強農業(yè)安全生產,嚴防發(fā)生重大動植物疫情,遏制農業(yè)領域重大事故發(fā)生。
會議要求,全省農業(yè)農村系統要切實提高站位,扛穩(wěn)工作責任,強化目標導向,做實項目支撐,加快轉變作風,努力開創(chuàng)“三農”高質量發(fā)展新局面。
梁全順副廳長主持會議,黃書榮副廳長宣讀表揚2021年度全省農業(yè)農村系統績效評估優(yōu)秀單位的通知,廳領導班子、巡視員,各處室、直屬單位副處級以上干部在主會場參加會議,各市、縣(區(qū))及平潭綜合實驗區(qū)設分會場。 (林宗鏗摘自《福建省農業(yè)農村廳》 )
▉園林植物▉
181、五彩椒
觀賞辣椒、佛手椒、珍珠椒、五色椒
Capsicum annum L. var. cerasiforme Irish
[科屬]茄科辣椒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分布]原產美洲熱帶地區(qū),我國各地普遍都有栽培。
[習性]不耐寒,喜溫熱。最適生長溫度:苗期20℃,開花期15~20℃,果實成熟期25℃以上,低于10℃或高于35℃則發(fā)育不良。要求光照充足,在潮濕肥沃的土壤生長良好,耐肥。不耐寒,在霜降前應移入室內,室溫保持8℃以上。
[繁殖]用播種繁殖。果熟時,要選擇具有品種特色的良種,采收成熟的果實晾干脫粒,收藏種子。春季3-4月可在室內盆播或播于苗床,在25℃室溫中發(fā)芽迅速整齊。出苗后需移植1次,有5~6片真葉時,可移植露地或作盆栽。
[栽培]幼苗子葉開展后,在盆中移栽1次,真葉3~4片時,在露地苗床再移植1次。6月中、下旬移至露地栽植,株距25 cm左右。盆栽用土要肥沃,可用園土、堆肥、礱糠灰等配制,于6月上旬裝盆,置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8月就可結果。生長期間要多施肥水,特別是含磷多的液肥,使植株蓬徑增大,增加結果數量。開花期澆水量酌減,防止落花,果熟期則適當保持土壤濕潤。
[應用]五彩椒屬觀果植物,果實鮮艷具有光澤,點綴綠葉中,玲瓏可愛,盆栽是夏秋供室內觀賞的好材料,可配植于花坊、花境、花徑等。
同屬常見栽培種還有五色椒、小朝天椒、櫻桃椒等。(陳金河摘)
182、美人蕉
紅艷蕉、狀元紅
Canna indica L.
[科屬]美人蕉科美人蕉屬多年草本植物。
[分布]原產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我國廣泛栽培。
[習性]好陽光充足及濕潤肥沃的深厚土壤,可耐短期水澇,尤其能耐烈日曝曬。生長適溫為25~30℃。對有害氣體的抗性強,對有毒氣體的吸收能力也很強。
[繁殖]可用分株和播種繁殖。分株于4月下旬將老根莖分割,每叢保留2~3個芽,切口涂以草木灰,栽植深度以不露出芽為宜。播種繁殖多用于育種。播種于2-3月間在溫室進行,美人蕉種皮堅硬,需刻傷或溫水浸種24 h再播種。種子宜播在疏松土壤中,播種后保持土壤濕潤,若溫度介于22~25℃,則7天左右就可發(fā)芽。苗出齊后,待霜期結束定植露地,次年即可開花。
[栽培]地栽時應施足基肥,生長前期注意松土除草。開花前結合澆水施2~3次稀薄液肥。每次施肥后應及時澆水和松土,以保證土壤疏松,根系發(fā)達,花繁葉茂。開花后應及時剪去花莖,以促抽新芽,使其不斷開花。在較溫暖地區(qū),可露地越冬。人工可控制花期,采用早花矮性種,及早催芽,促成栽培可提前在“五一”開花。
盆栽用盆宜大,用土宜肥。發(fā)芽后,半個月施肥1次,注意澆水,能使其開花良好。花謝后修剪可促使其抽發(fā)新芽,從而使花期延長。最常見的病害為花葉病,主要通過蚜蟲傳播,可用40%的氧化樂果2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1000倍液噴施。
[應用]美人蕉葉片翠綠,花朵大且美,花色妖艷,花期長,開花時正值炎熱少花季節(jié),在園林中應用極為普遍。栽培容易,管理粗放,極適家庭種養(yǎng)。觀花又觀葉,可大片自然式栽植、叢植,常用于花壇或花境中心栽培,而且還是凈化空氣的良好材料。
同屬常見栽培種還有大花美人蕉、紫葉美人蕉、黃花美人蕉以及粉美人蕉。 (陳金河摘)
▉植保之窗▉
度尾文旦柚灰象甲的發(fā)生及防治
象甲又稱象鼻蟲和象蟲,屬鞘翅目(Coleoptera)象蟲科(Curculionidae),為害柑橘的象甲主要有柑橘 灰象甲Sympiezomia citre Chao、大綠象甲Hypomeces squamosus Fabricius和小綠象甲Platymycteropsis mandarinus Fairmaire,在福建為害度尾文旦柚主要以柑橘灰象甲為主。柑橘灰象甲是一種雜食性害蟲,主要為害柑橘、桃、李、無花果和大豆等多種作物,原來只是個別柑橘產區(qū)偶發(fā)性的次要害蟲。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消費已成為一種消費時尚,度尾文旦柚果園的管理方式逐步向綠色食品果園轉變,由此引起的栽培模式和用藥防治手段的改變,導致了果園一些次要害蟲盛行,為害較重。
1 為害特點
成蟲主要為害新梢葉片、嫩葉及剛成形的幼果。自葉緣啃食造成葉片呈不規(guī)則的大缺刻或孔洞,受害嚴重時葉片被食光,嫩梢被啃食成凹溝或全部被啃食;啃食幼果果皮,受害果 面呈不整齊的凹陷缺刻或留下疤痕,當成蟲于小果或其果柄表面爬行移動時,其足部強大的合生爪,可抓傷果皮,嚴重時亦會造成落果;食性雜,成蟲還會取食為害桃等其他作物或雜草如菊科小蓬草;為害造成的傷口易被潰瘍病和炭疽病等病菌侵入而發(fā)病。
2 生活習性
1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或幼蟲在土壤中越冬。越冬成蟲于次年3月底4月中旬陸續(xù)出土,成蟲不能飛,只能以足攀爬或以不同植株彼此橫生接觸的枝條作為株間通行橋梁,爬上或移向其他植株,在當年抽生的 春梢嫩葉上咬食、交尾和產卵。當植株新梢葉片老熟后,成蟲就轉入為害幼果;5月上旬前后產卵,成蟲在日間活動,具群集為害,每天最為活躍的時間為傍晚或上午10點前,在中午或氣溫較高時則棲息于植株 或其附近陰涼的場所如樹下的雜草或樹冠下層部位;成蟲有假死性,敏感性強,當人靠近時,即轉至葉片另一面,一旦驚動,即掉落地面假死。完成交尾的雌蟲會選擇老熟且密生的葉片產卵,將卵產于2片葉片 之間近葉緣處,并分泌粘液使2片葉片膠合,以達到保護卵塊的目的。卵孵化后,幼蟲入土,在10~50 cm 的土層中取食植物根部和腐殖質,在土中化蛹,羽化為成蟲后不出土即越冬,造成植株根系受害嚴重。
3 防治措施
文旦柚灰象甲的防治是以農業(yè)防治和人工捕殺為主,配合物理防治與藥劑防治的綜合管理策略。
3.1 農業(yè)防治
冬季清園,結合施肥深翻樹冠下土層10~15 cm,破壞越冬場所,減少越冬蟲量;夏季適時中耕除草,殺滅土中幼蟲;修剪橫生于兩植株之間的枝條或果樹樹干上的徒長嫩枝。
3.2 人工捕殺
利用成蟲假死性,在成蟲盛發(fā)期,于樹下鋪塑料薄膜,然后搖動樹枝使其掉落在薄膜上,集中加以燒 毀,連續(xù)2~3次基本可以消除成蟲為害;結合果園管理,在成蟲產卵期,摘除帶有卵塊的葉片。
3.3 物理防治
樹干涂粘膠:在成蟲出土期(清明前后),用桐油加松脂熬成膠糊,刷在樹干莖部,寬度約10 cm,防 止成蟲上樹,每天將黏住的成蟲收集殺滅。蟲膠的配方為:松香3 kg,桐油(或其他植物油)2 kg,黃蠟 50 g。先將油加溫到120度左右,再將研碎的松香慢慢加入,邊加邊攪,待完全熔化為止,最后加入黃蠟充分攪拌,冷卻待用問。但要注意有效持續(xù)時間,及時更換新環(huán)。
3.4 化學防治
在做好冬季清園、人工捕殺和物理阻隔成蟲的基礎上,藥劑防治應抓住2個關鍵期用藥:一是掌握越冬成蟲出土上樹前(文旦柚開花期或小果期),可采用果園地面及雜草噴灑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或48%毒死脾乳油1200倍液;二是掌握在成蟲盛發(fā)期,成蟲已上樹,采用地上與地下用藥相結合的方法。地面可噴灑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或48%毒死脾乳油1 200倍液,樹冠可噴施50%辛硫磷乳油 1000~1500倍液,或26%螺蟲乙酯•聯苯菊酯懸浮5000~4000倍液,或4.5%聯苯菊酯水乳劑2 000倍液等。噴藥一定要均勻細致,整株樹冠和樹盤同時噴霧。 (嘯醒摘自東南園藝)
國蘭枯萎病的識別與防治
國蘭Cymbidium spp.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主要分布于廣東、福建、臺灣、浙江、江蘇、四川、云南等地。傳統上的國蘭主要包括春蘭、蕙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五大類。在所有花卉中,國蘭屬于高檔 的盆栽 花具有 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近年來,隨著國蘭栽培面積的擴大,各種病害也不斷出現,成為影響國蘭生產的限制因子。
國蘭枯萎病,又叫莖腐病,是國蘭生產中重要的病害,危害嚴重時可導致植株枯死,給國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2010年我們在廣東省調查發(fā)現,該病害在從化、汕頭、翁源等國蘭種植基地發(fā)生普遍,并且危害嚴重,有的花場發(fā)病率高達30%。該病害除了危害墨蘭外,還能危害建蘭和春劍。為幫助廣大國蘭種植者診斷和防治病害。現將國蘭枯萎病的癥狀、病 原菌、發(fā)病規(guī)律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 癥狀
該病害的發(fā)病高峰期一般在每年的4-10月,從新長出的鱗芽到幼苗到成株都能受害。感病植株初期葉片表現黃化,剖開假鱗莖可見內部組織變褐腐爛:發(fā)病中后期假鱗莖外部也變褐。受害部位向上擴展,葉片基部變褐后期 整個植株枯死。盆內1株植株發(fā)病后,其他植株都會被感染 。
2 發(fā)生規(guī)律
國蘭枯萎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來自發(fā)病母株。目前國蘭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株繁殖,而感病母株長出的芽苗往往帶有病原菌,因而用其繁殖 出的植株條件適宜時便會發(fā)病。此外,基質帶菌也是該病的初侵染來源。如果栽培基質帶有病原菌,條件適宜時病原菌就會侵染植株,引起病害。枯萎病菌主要通過根或假鱗莖上的傷口侵入,分株移栽時造成的傷口、線蟲或昆蟲取食等造成的傷口都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病原菌從根莖部侵入植株后,通過維管束 向上蔓延擴展,產生毒素和膠狀物質,使維管束堵塞、壞死,導致水分和養(yǎng)分不能上傳,植株外觀葉片發(fā)黃,最終枯死。病原菌侵入寄主后,一般潛育幾天即可引起發(fā)病,環(huán)境溫度21~33℃、基質潮濕積水時發(fā)病較快。該病害在花場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或園藝操作傳播。
3 防治方法
國蘭枯萎病是由鐮刀菌引起的維管束病害 ,一旦發(fā)病很難控制。該病害的防治應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的植保方針,從杜絕侵染來源人手,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3.1 選用無病種苗
做好種苗消毒繁殖時選用健康母株上的芽苗進行分株。分株移栽時用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浸泡種苗假鱗莖根系,晾干后再上盆,對預防鐮刀菌枯萎病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3.2 做好花盆和栽培基質消毒
花盆 和栽培基質使用前,應進行消毒處理。花盆可用2%福爾馬林和2%氫氧化鈉的混合液浸泡。有機基質材料(如樹葉、樹皮、花生殼、椰糠等)消毒可通過堆漚曝曬達到殺菌的效果,即將基質使用塑料膜覆蓋或裝入不透氣的塑料薄膜袋中進行高溫堆漚3個月 (其間 15 d翻動1次)。堆漚后的基質在烈日下曝曬3-5 d (曝曬要求場地清潔、陽光充足,曝曬過程中要經常翻動,保證殺菌均勻有效)。無機基質材料(如滑石礫、陶粒等)需經過清水充分浸泡淋洗后再曬干使用。
3.3 加強栽培管理
國蘭喜濕潤忌積水,喜濕度較高空氣流通的環(huán)境。因此要保持蘭室通風透氣,空氣相對濕度在70%~80%為宜:注意合理澆水,控制基質濕度,避免花盆內積水。此外要經常巡查蘭園,發(fā)現病株及時清除隔離,單獨管理,防止傳染其他健康植株:病重植株集中燒毀或深埋,盡量減少蘭園周圍菌源。
3.4 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 25%吡唑醚菌酯(凱潤)乳油3000倍液,或用99%惡霉靈原藥3000倍液灌根。每周噴施1次,連噴2~3次,對防治枯萎病都有較好的效果。藥劑要注意不同的藥劑交替使用,不能長期使用單一藥劑,避免病原菌產生抗藥性。 (嘯醒摘自廣東農業(yè)科學)
▉藥用植物▉
221、馬纓丹(馬鞭草科)
地方名:土紅花、髦神花、乞食婆花、婆姐花(漳州、龍海、漳浦、平和)、紅刺仔花(龍海)。
形態(tài)特征:小灌木。莖高三至六尺,方形,莖枝有下彎鉤刺。葉矩圓狀卵形,先端短漸尖,邊緣有鈍齒,上面粗糙有短刺毛,背面被小剛毛。腋生周密頭狀花序,橙色或黃色而變紅。果肉質,熟時紫黑色。全年開花,全株有強烈的臭味。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原野。
藥用部份:根、葉、花。
采集處理:全年可采。
性味功能:性溫,味苦辛,有毒。驅風逐濕,活血行瘀。
適應癥:關節(jié)風濕,胃腸炎,傷筋,腰扭傷。
常用劑量:鮮根三至五錢,鮮葉外用適量。
注:神經衰弱、頭暈及孕婦等慎用。 (王小北)
222、馬蘭(菊科)
地方名:咽喉草、紫菊(漳州)、田素香、芒蜞菜(龍海)、七葉菊(長泰)、耳輦草、旋螺釘(華安)。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莖高達尺余,基部紫色,通常綠色,全草被小毛。葉互生,披針形,有粗鋸齒,下面三脈明顯。秋時,梢上分枝,各生一頭狀藍白色花。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原野。
藥用部份:全草。
采集處理: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功能:性平,味苦辛。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適應癥:白喉,咽喉炎,胃潰瘍,大葉性肺炎,傳染性肝炎,刀傷出血,乳腺炎。
常用劑量:鮮草一至二兩,外用適量。 (王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