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亞熱作信息由福建省南亞熱帶作物開發利用管理辦公室與福建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合辦
福建南亞熱作信息2017年第2期(總第167期)2017年4月18日
閩臺農業合作工作會議在惠安召開
2017年4月6日,全省閩臺農業合作工作會議在惠安臺灣農民創業園召開。會上,主要聽取了6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和10個閩臺農業合作推廣示范縣工作匯報,研究部署了第九屆海峽論壇•兩岸特色交流暨生態農業對接會工作和2017年閩臺農業合作重點工作。各設區市農業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農村發展局分管領導、6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負責人、10個閩臺農業合作示范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等參加會議。
省農業廳李岱一副廳長出席會議并講話。會上,李岱一副廳長充分肯定了2016年全省對臺農業合作交流取得成績,并分析當前閩臺農業合作形勢,以及存在的困難和挑戰。同時,要求各有關單位,圍繞“趕超融合”,踐行“兩個服務”,切實打造福建對臺農業新亮點,推進閩臺農業合作交流上新水平。
會后,李岱一副廳長赴惠安臺灣農民創業園調研,先后考察了福建富邦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和成綠色農業有限公司和泉州阿珀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臺資(合作)農業企業。調研期間,李岱一副廳長詳細了解臺資(合作)農業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認真傾聽臺商、臺農,臺灣農業技術人員的心聲。并充分肯定惠安臺創園切實發揮地方優勢,創新對臺合作模式,加強與臺灣農業技術對接,提升我省農業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并要求惠安臺創園管委會要認真總結經驗,積極探索實踐,推進合作互利,開創閩臺農業合作雙贏的新局面。
(思曉摘自《福建農業信息網》)
▉園林植物▉
123、金葉小檗
Berberis thunbergii ‘Aurea’
[科屬]小檗科小檗屬常綠灌木。
[分布]原產日本及中國,現南北地區均有栽培。
[習性]喜光,稍耐陰,耐寒也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而以肥沃且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好。喜溫暖、潮濕環境,萌芽力強,耐修剪。
[繁殖]可用播種、扦插或高壓繁殖,以春、秋季為宜。播種在10-11月采種,將種子洗凈陰干后冬播,或沙藏至次年春播。扦插宜選用芽眼飽滿的粗壯枝條作插穗,忌用徒長枝。插穗長10~12cm,插入土中二分之一,需遮蔭或用全光照噴霧。
[栽培]于春秋兩季選擇砂質壤土,整地施足基肥,帶土移植。移栽后須細心管理,注意澆水,移栽后1個月即可進行正常肥水管理,并定期進行修剪,以促使其多發枝叢,生長旺盛。病蟲害較少,有少量大蓑蛾為害。
[應用]金葉小檗葉形、葉色優美,姿態圓整,春開黃花,秋結紅果。廣泛用于園林綠化,做模紋色塊,并可叢植或孤植,也可盆栽或作為插花花材。
同屬常見栽培種還有日本小檗(B. thunbergii DC.)、紫葉小檗(B. thunbergii var. afropurpurea)、花葉小檗(B. thunbergii ‘Harleguin’)。 (陳金河摘)
124、桂花
木犀、九里香、巖桂等
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
[科屬]木犀科木犀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分布]桂花原產我國西南部,四川、云南、廣西等省均有野生,現廣泛栽培于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印度、尼泊爾、柬埔寨也有分布。
[習性]桂花屬長日照植物,性喜強光,也能耐高溫。生長適溫為25~28℃,超過30℃對生長發育不利,低于-6℃則易遭受凍害。喜溫暖濕潤,光照適中,通風而又避風的氣候環境。喜地勢干燥、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微酸性砂質壤土。喜肥,對水分要求較高,怕積水,若積水易爛根落葉。適宜生長在溫暖的亞熱帶地區,不很耐寒。樹勢強健,樹齡長久,可達千年以上。
[繁殖]可用播種、嫁接、壓條和扦插繁殖。4-5月份桂花果實成熟,桂花種子有后熟作用,至少要有半年的沙藏時間,沙藏后可當年10月秋播或翌年春播。沙藏期間要經常檢查,防止種子霉爛或遭鼠害。播種繁殖一般采用條播。播種時將種臍側放,以免胚根和幼莖彎曲,將來影響幼苗生長。播后覆蓋一層細土,然后蓋上草苔,遮蔭保濕,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當年即可出苗。小苗于苗床生長2年后,第3年可移植栽培。實生苗開花較晚,且不易保持品種原有性狀,常用做嫁接優良品種的砧木。
嫁接繁殖的砧木多用女貞、小葉女貞、小蠟、水蠟、白蠟和流蘇等。大量繁殖苗木時,北方多用小葉女貞。在春季發芽之前,自地面以上5cm處剪斷砧木;剪取桂花1-2年生粗壯枝條長10~12cm, 基部一側削成長2~3cm的削面,對側削成一個45°的小斜面;在砧木一側約1/3處縱切一刀,約2-3cm;將接穗插入切口內,使形成層對齊,用塑料袋綁緊,然后埋土培養。盆栽桂花多行靠接,用流蘇作砧木,宜在生長季節進行,不宜在雨季或伏天。
扦插繁殖在春季發芽以前,用1年生發育充實的枝條,切成2~10cm長, 剪去下部葉片,上部留2~3片葉,插于河沙或黃土苗床,株行距3cm×20cm,插后及時灌水或噴水,并遮蔭,保持溫度20~25℃,相對濕度85%~90%,2個月后可生根移栽,成活率可達90%。
壓條繁殖可分地面壓條和高壓兩種,一般只用于繁殖良種。
[栽培]在長江流域及以南溫暖地區可露地栽植。露地栽植要選陽光充足、排水良好、表土深厚的土壤。定植時大苗須帶土球,以保證移植成活。栽植不宜過深且及時澆水。苗成活緩苗后,結合澆水施1次肥。冬季花謝后,施1次基肥。春季芽萌動、發新葉時,施1次以氮肥為主的速效性肥料;7月份開花前施1次以磷、鉀肥為主的速效性肥料;10月施1次以有機質為主的遲效性肥料,可使生長和開花良好。修剪宜在秋季花后進行,不宜強剪。
桂花盆栽用土要求不嚴,可選用山泥或腐葉土、園土、河沙等配制而成,酸堿度以微酸性為好。桂花移植常在秋季花后或春季進行,也可在梅雨季節移栽,但忌冬季移植。移栽上盆在春季芽萌動前或秋季花后進行。移栽好,要澆透水并移至陰處7-10天,在恢復生長及發出新葉后,方可正常澆水、施肥。夏秋季天氣干旱需多澆水,秋季開花時,不可澆水過多,以防落花。盆栽桂花施肥,可參照露地栽培施肥。盆栽安全越冬的室溫以0~10℃之間較為適宜。北方于晚秋將桂花移至室內, 保持盆土略微濕潤,次年清明后移至通風向陽處養護。盆栽桂花宜施足基肥且每隔1-2年翻盆換土1次。
桂花的常見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枯斑病、煤煙病等,其防治方法:徹底清除病枝病葉,噴灑代森鋅、多菌靈或葉枯寧等殺菌劑。蟲害有黑刺粉虱、介殼蟲、刺娥、桂花葉蟬等,其防治方法:冬季挖越冬蟲繭消滅;盛卵期采摘卵塊或蟲葉消滅;噴灑50%辛硫磷乳劑1000~15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劑1500倍液。
[應用]桂花枝繁葉綠,秋季開花,芳香四溢,“獨占三秋壓群芳”,在園林中常作獨賞樹、庭蔭樹,可孤植、叢植、對植。桂花栽植常與建筑物、亭、臺相配,植于亭、臺、 樓、閣附近,也是工礦區綠化的良好樹種。北方盆栽是國慶節布置庭院及會場的好材料。桂花亦可制作切花供插瓶使用。
(陳金河摘)
▉植保之窗▉
小麗花的栽培與病蟲害防治
小麗花(學名:Dahliapinnatecv.)又名:小麗菊、小理花,屬菊科,大麗花屬多年生球根草本植物,原產墨西哥,喜涼爽干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怕積水,適宜在疏松肥沃、排水透氣性良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低洼積水處也不宜種植。生長適溫12~25℃,當苗高15 cm左右時進行一次打頭,以促發側枝,形成豐滿的株形,生長期每15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其耐寒性稍差,北方地區可在10月底將塊莖從土中掘出,晾2-3天后在室內進行沙藏,溫度宜維持在5℃左右。具有植株低矮,花期長,是優良的地被植物,也可布置花壇、花境等處,還可盆栽觀賞或做切花使用。
形態特征:小麗花形態與大理菊相似,為大麗花品種中矮生類型品種群,但植株較為矮小,高度僅為20~60 cm,多分枝,頭狀花序,一個總花梗上可著生數朵花,花莖5~7 cm,花色有深紅、紫紅、粉紅、黃、白等多種顏色,花形富于變化,并有單瓣與重瓣之分,在適宜的環境中一年四季都可開花。具有植株低矮,花期長。
小麗花為菊科大麗花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形態與大理菊相似,但植株較為矮小,高度僅為20~60 cm,多分枝,頭狀花序,一個總花梗上可著生數朵花,花莖5~7 cm,花色有深紅、紫紅、粉紅、黃、白等多種顏色,花形富于變化,并有單瓣與重瓣之分,在適宜的環境中一年四季都可開花。具有植株低矮,花期長,花色艷麗而豐富等特點,是優良的地被植物,也可布置花壇、花境等處,還可盆栽觀賞或做切花使用。
多年生草本。實為大麗花品種中矮生類型品種群,小麗花植株低矮,高20~60 cm;莖多分枝,著花多而小。花徑5~7 cm;塊根也較細小。花形變化不及大麗花豐富;然而花色鮮麗,豐富多彩花期更長,自6月至霜降花開不絕結實力很強。
生長習性:性喜陽光,宜溫和氣候,生長適溫以10~25℃為好,既怕炎熱,又不耐寒,溫度0℃時塊根受凍,夏季高溫多雨地區植株生長停滯,處于半休眠狀態,既不耐干旱,更怕水澇,忌重黏土,受漬后塊根腐爛。要求疏松肥沃而又排水暢通的少質壤土,低洼積水處也不宜種植。
分球繁殖:花卉地下部分有鱗莖或者球莖、塊莖、塊根等,這些鱗莖或者球莖、塊莖、塊根等在地下生長了一年后,它的周圍會長出小球來,把這些小球分下來種植就行了,操作簡單,管理方便。只要注意,在栽種時,不要把小球種得太深:通常蓋土的厚度不要超過球徑的一倍。
分株繁殖: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凍后進行。把母株從花盆內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盤結在一起的根系盡可能地分開,用鋒利的小刀把它剖開成兩株或兩株以上,分出來的每一株都要帶有相當的根系,并對其葉片進行適當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在上盆前把分割下來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鐘后取出涼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后馬上用百菌清灌根。分株裝盆后灌根或澆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損傷,吸水能力極弱,大約需要3-4周才能恢復萌發新根,因此,在分株后的3-4周內要節制澆水,以免爛根,但它的葉片的蒸騰沒有受到影響,為了維持葉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給葉面噴霧1~3次(溫度高多噴,溫度低少噴或不噴)。這段時間也不要澆肥。分株后,還要注意太陽光過強,可以放在遮蔭棚內養護。
扦插繁殖:小麗花的頂芽、腋芽及腳芽萌發后都可以扦插發根,以腳芽苗長勢旺,抗病蟲力強。一般在3月上旬把塊莖栽入素砂盆中,保持濕潤,放在室溫15℃以上處催芽。待腳芽長出2片真葉時,從塊根上掰下,插人素沙中催根,每天噴水2~3次,20多天即可生根。
培育管理:移栽,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質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 cm,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 cm,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巖+陶粒=2份+2份+1份;菜園土+爐渣=3份+1份;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并放在略蔭環境養護一周。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為4~6 cm,再覆上一層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放入苗木后,回填土壤,把根系覆蓋住,并用腳把土壤踩實,澆一次透水。
肥水管理:小麗花對肥水要求不多,也怕亂施肥、施濃肥和偏施氮、磷、鉀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齊全”的施肥(水)原則:春秋季,春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夏季是生長緩慢的季節,要適當地控肥控水。在早晨或傍晚溫度低時澆灌,還要經常給植株噴霧。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晨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
肥水管理都按照“花寶”——“花寶”——清水——“花寶”——“花寶”——清水的順序循環(最起碼每周要保證兩次“花寶”),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1-4天;放在室內養護的2-6天。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7~10天。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
繁殖栽培:種子點播或條播在花盆或苗床,輕加覆土約0.3 cm,保持濕度及日照約70%,6-8天后發芽,待本葉5~7枚時移植。株距20~30 cm。栽培土質以肥沃之沙質壤土為佳,排水及日照都需良好,盆栽忌積水,否則球根易腐爛,夏季每日澆水一次,冬季3-5天澆水一次,生育期可施復合肥。
病害防治
①白粉病:白粉病為害葉、花梗與花蕾,初現近圓形白色粉層斑,擴大成白粉層斑駁,葉片扭曲,枯萎。病菌在病殘體過冬,氣流傳播,9-10月發病重,發病初期可用2%抗霉菌素120水劑100~200倍或40%多硫膠懸劑800倍,10天噴1次,連噴2~3次。
②褐斑病:褐斑病葉片染病后,初現淡黃色小點,擴大下陷,最后形成近圓形中央灰白色,邊緣暗褐色白病斑,具輪紋,直徑1~5 mm,表面產生淡黑色霉狀物。病菌在病葉殘體中過冬,6-8月發病重,可用1%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600倍防治。
③病毒病:病毒病表現花葉、褪綠、矮化等癥狀。毒原為小麗花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煙草線條病毒等,葉蟬與蚜蟲傳毒,防治上可選用無毒繁殖材料,防治傳毒昆蟲。
蟲害防治
小麗花螟蛾幼蟲淡黃色或淡紅色,年發生2~3代,幼蟲為害期6-8月,可噴50%殺螟松1000倍,如蟲蛀人莖中,可注射氧化樂果100~200倍。
觀賞價值:花色絢爛,灼灼照人,狀態萬千。花期又長,是世界名花之一。株型矮小,花色五彩繽紛,盛花期正值國慶節,最適合家庭盆栽。
(思曉摘自《園林網》)
櫻花主要螨害防治
危害櫻花的螨類主要是榆全爪螨、山楂葉螨等。幼螨、若螨和成螨吸食葉片汁液,被害葉片出現許多失綠小斑點,嚴重時葉色蒼白,葉片焦枯,不但影響植株生長和開花,而且影響植株光合作用。
形態特征:榆全爪螨雌成螨體長0.45mm、寬0.29mm,圓形,背部隆起,深紅色;雄成螨體長0.3mm。夏卵橘紅色,冬卵深紅色。
山楂葉螨雌成螨體長0.49mm、寬0.32mm,橢圓形,褐色;雄成蟲體長0.33mm、寬0.18mm。卵圓球形,橙紅色,后期產的卵橙黃色或黃白色。
發生規律:榆全爪螨1年發生10代左右,以卵在枝條上越冬。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卵開始孵化,經2周左右時間成螨盛發,6至7月世代重疊,繁殖迅速,是危害的高峰期。8月以后開始產越冬卵,一直延續到10月初。
山楂葉螨1年發生10代左右,以受精的雌成螨數頭或數十頭于樹皮裂縫、枯枝落葉下及表土層等隱蔽場所越冬。次年樹芽萌動時出蟄,4月上中旬取食后的雌成螨產卵,第一代卵5月初孵化,第二代以后世代重疊,9月出現越冬雌成螨,11月下旬全部進入越冬狀態。
防治方法:發芽前,噴20%螨卵酯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至6%蒽油乳劑,或5%重柴油乳劑,殺滅越冬卵。
樹芽萌動時(3月中下旬),噴波美0.5至1度石硫合劑,或4%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初孵幼螨和出蟄雌成螨。
5月底至6月初,用生物殺螨劑瀏陽霉素(20%復方劑)1000至1200倍液,或20%螨卵酯可濕性粉劑800至1000倍液,防治第一代初孵幼螨、若螨和未產卵的雌成螨。
6月至7月大發生時,噴73%克螨特乳油4000倍液,或40%掃螨凈乳油4000倍液,或20$達螨酮可濕性粉劑2000至3000倍液。一般隔10天噴1次,交替使用,連續3至4次。噴藥時,植株中、下部及葉背要充分噴及,并要均勻噴布。不能連續噴同一種藥劑,以免產生抗藥性。
冬季清除雜草及落葉,也可對林地灌水,以消滅越冬蟲源。同時,注意保護和利用深點食螨瓢蟲等天敵。
(嘯醒摘自全球花木網)
▉藥用植物▉
163、羅布麻
為夾竹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羅布麻Apoeynum veneum L.的葉或根。主產于我國東北、西北、華北等地。現江蘇、山東、安徽、河北等地有大量種植。葉在夏季開花前采摘,曬干或陰干,亦有蒸炒揉制后用者;全草在夏季挖取,除去雜質,干燥,切段用。
性能:甘、苦,涼。有小毒。歸肝經。
功效:平抑肝陽,清熱,利尿。
應用:1、用于頭暈目眩。本品味苦性涼,專入肝經,既有平抑肝陽之功,又有清瀉肝熱之效,故可治療肝陽上亢及肝火上攻之頭暈目眩,煩躁失眠等。本品單用有效,煎服或開水泡汁代茶飲,亦可與牡蠣、石決明、代赭石等同用,以治肝陽上亢之頭暈目眩;如與鉤藤、夏枯草、野菊花等配伍,宜治肝火上攻之頭暈目眩。
2、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羅布麻根可清熱利尿作用,用治水腫、小便不利而有熱象者,單用或與車前子、木通、茯苓等同用。
近年報導:用羅布麻葉開水泡,代茶飲,治療高血壓病;用羅布麻根制成8%煎劑,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羅布麻根水煎服,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脹;以羅布麻沖劑治療高血脂癥,均有顯效。
用法用量:水煎服或開水泡服,3~15g。肝陽眩暈宜用葉片,治療水腫多用根。
使用注意:不宜過量或長期服用,以免中毒。
(王小北)
164、鉤藤
鉤藤為茜草科常綠木質藤本植物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Jacks.、大葉鉤藤U.macrophylla Wall.毛鉤藤U.hirsuta Havil.、華鉤藤U.sinensis(Oliv.)Havil.或無柄果鉤藤U.sessilifructus Roxb.的帶鉤莖枝。產于長江以南至福建、廣東、廣西等省。春、秋兩季采收帶鉤的嫩枝,剪去無鉤的藤莖,曬干。或先置鍋內蒸片刻、或于沸水中略燙后再取出曬干。切段入藥。
性葉歸經:甘,微寒。歸肝、心包經。
功效:息風止痙,清熱平肝。
應用:1、用于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鉤藤甘而微寒,入肝,息風止痙作用和緩,為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之常用藥,亦多用于小兒。如用治小兒驚風壯熱神昏、牙關緊閉、手足抽搐等癥,常與天麻、全蝎等同用,即鉤藤飲。用治溫熱病熱極生風,痙攣抽搐,多與羚羊角、白芍藥,菊花等配伍,如羚角鉤藤湯。用治諸癇啼叫,痙攣抽搐,可與天竺黃、蟬蛻、黃連等同用,如鉤藤飲子。
2、用于頭痛、眩暈。本品既清肝熱,又平肝陽,故可用治肝火上攻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屬肝火者,常與夏枯草、梔子、黃芩等配伍;屬肝陽者,常與天麻、石決明、菊花等配伍。近年有用20%鉤藤煎劑,治療高血壓病,其有溫和的降壓作用,除三期高血壓病人外,多數患者血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隨著血壓的下降,病人頭痛、頭暈、失眠、心慌、氣促等自覺癥狀亦相應減輕或消失。
此外,本品與蟬蛻、薄荷同用,可治療小兒夜啼,有涼肝止驚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其有效成分鉤藤堿加熱后易破壞,故不宜久煎,一般不超過20分鐘。
(王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