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亞熱作信息由福建省南亞熱帶作物開發利用管理辦公室與福建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合辦
福建南亞熱作信息2009年第4期(總第121期)2009年8月18日
福建省農業廳陳紹軍廳長在漳州調研農業工作
7月16日至18日,福建省農業廳陳紹軍廳長在漳州的南靖、平和、龍海等地調研農業工作,重點就糧食生產、食用菌發展、病蟲防控、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等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對當前農業工作提出建議和要求。
陳廳長強調,今年以來我省農業氣候條件總體較好,但各地不能因此在思想上放松警惕,在當前“雙搶”的關鍵時期,要著重抓好防災減災工作,特別要重點針對水稻“兩遷”等主要病蟲害,加大監測和技術指導力度,同時要密切關注臺風、暴雨等重大災害信息,加強災害預警、防抗等工作,確保農業豐產豐收。
對于農業發展問題,陳廳長提出,各地要在充分調研、科學謀劃的基礎上,結合本地農業優勢,突出重點產業,分級、分步驟、有計劃地加以扶持,推動產業做精、做優,帶動農民有效增收。此外,陳廳長還與當地干部群眾交流了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農業標準化建設等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思曉摘自農業信息網)
全省食用菌實用新技術研修班在榕舉辦
7月6日-10日,由福建省食用菌技術推廣總站舉辦的2009年全省食用菌實用新技術研修班在福州市省政府辦公廳干部培訓中心開班。開班儀式由總站書記陳傳明主持,到場的領導有省農業廳副廳長姜紹豐、省農業廳人事處處長鄒榮貴和食用菌總站站長林遠崇,開班儀式上鄒榮貴處長作了開班致辭,姜紹豐副廳長作大會講話。
這次研修班邀請了全省食用菌行業管理部門和生產經營企業等相關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參加。會議采取講座和研討相結合的方式,針對目前國內外食用菌生產與科技新動態,特別是有關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技術和食用菌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珍稀食用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食用菌生產存在的實際問題等,進行了專題學術和技術的交流。
研修班上,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黃毅教授對金針菇和杏鮑菇工廠化生產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做了詳細的剖析;武平縣眾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孟義高級農藝師也對自己成功實現雞腿菇和蘑菇的工廠化栽培總結了四大要素與學員進行交流;福建農林大學菌物研究中心謝寶貴博士講授了國內外食用菌研究新動態;福建農林大學菌物研究中心溫志強副教授介紹了食用菌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三明真菌研究所所長上官舟建研究員給我們分享了江蘇、江西、上海食用菌產業調研概況和黃柳菇研究概況;三明市食用菌技術推廣站劉葉高副站長詳細分析講解了食用菌生產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生產實踐體會。
各學員還結合各自工作經驗,在食用菌生產建設、產品加工、市場宣傳等方面進行了廣泛交流和認真討論,達到了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思曉摘自農業信息網)
▉園林植物▉
31、油棕
油椰子、非洲油棕
Elaeis guineensis N. J. Jacq.
[科屬]棕櫚科油棕屬常綠喬木。
形態特征:莖單干,高達10m或更高,直徑達50cm,葉長4-6m,羽狀全裂,簇生于莖頂,羽片多數,外向折疊,線狀披針形,長70-80cm,基部羽片退化成長針刺,針刺基部彭大。
[分布]原產非洲熱帶地區。我國臺灣、海南及云南熱帶地區有栽培。我國大面積種植的為杜拉種(E.var.dura)、薄殼種(E.var.tenera)和無殼種(E.var. pisifera)
[習性]喜光嗜鉀,生長要求氣溫較高,宜植于熱帶地區或其邊緣。不抗風,不耐旱,不耐寒。干旱低溫15℃以下便會停止生長。在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的熱帶地區生長較快,栽后3-4年即可結果。
[繁殖]播種繁殖。種子一般為9-10月成熟。種子應選用薄殼種的第一代雜種,或從多年豐產、抗逆性強的杜拉種成齡母樹上采收。通常應即采即播,經溫水浸泡2周催芽處理后播入沙床,播后約15天即可發芽。發芽類型為毗鄰型,初生葉為全緣亞型。當苗長有2片葉后,再移入苗圃培育。作生產栽培的則需用1年生壯苗定植。
[栽培]作為經濟作物栽培的定植株行距以6×9m為宜,即1畝種12-13株。作為綠化觀賞用苗的生產,則以株行距2×3m即可。定植時要選擇土層深厚、表土疏松、底土輕粘、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并改良土壤至pH4-6。定植時要施足基肥,且宜在雨季初期進行。定植后2-3年內,幼齡樹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配合磷、鉀肥。常見病蟲害有莖腐病、芽腐病以及刺蛾、象鼻蟲等,要注意防治。
[應用]油棕果實可榨取棕仁油(Palm kernel oil),可加工食用油及工業用油,是重要的經濟植物,有“世界油王”之稱。同時,由于其株形優美、樹冠巨大,宜植于公園等大型場所,或列植作為行道樹。油棕葉基宿存,可在上面種植蕨類植物,能構成特有的附生景觀,或使爬藤植物附生其上,可營造一番熱帶雨林景觀。幼齡樹還可供溫室盆栽作觀賞植物。 (陳金河摘)
32、颶風椰
王后棕、颶風棕、公主棕、環羽椰
Dictyosperma album H. Wendl. et Drude
[科屬]棕櫚科颶風椰屬常綠小喬木。
形態特征:單干,莖直立,灰黑色,基部膨大,桿上有垂直條紋,葉羽狀全裂,呈弓形彎曲,剛展開時呈暗紅色,葉軸兩端羽片近對生,有規則排列,線狀披針形,先端極尖,葉脈及葉緣帶紅色。
[分布]原產于非洲的毛里求斯、馬斯卡林那群島,我國廣西、海南、廣東、福建等有少量引種栽培。
[習性]喜高溫、濕潤的氣候,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在連續3天2℃低溫條件下,才輕度受影響。具有較強的抗風性,較適應于沿海地區種植。雨季生長迅速,冬季變緩。
[繁殖]播種繁殖。颶風椰種子繁殖較易,種子采收后不需經任何處理播種,基質為粗沙,播后約45天胚根開始伸出,發芽率85%-93%。當鱗葉抽出時,可以移苗于營養袋。幼苗生長較慢,需要一定遮蔭, 3年生自然苗高60-75cm,部分植株已抽生羽狀葉,這時可出圃定植。
[栽培]颶風椰種植后管理較為粗放,定植后只需早期保持充足的水分直到恢復生長。因此,應選擇雨季前進行定植較為適宜,若能每年松土施肥1-2次,生長會更快。
[應用]颶風椰樹形優美,老葉濃綠向下彎曲,新葉暗紅,觀賞效果好。適宜用于庭園、辦公樓前、賓館門前、廣場、游泳池、海濱等,列植、群植、三五成叢種植均可。可作主景、配景;也可與高大樹種結合或低矮灌木類綠化樹種相配構成別致的園林小景;與山、水、石相融也別具韻味。 (陳金河摘)
▉植保之窗▉
棚室番茄常見營養性生理病害及防治
蔬菜營養元素不足或過多,不但不能促進正常生長發育,反而會導致產生各種生理病害。
一、番茄臍腐病
主要表現在果實頂端下陷,變黑,逐漸擴大,病菌侵入后果實即腐爛。產生這種生理病害的主要原因為土壤干旱,植株果實部位缺鈣。因為鈣在植物體內是不容易移動的,土壤干旱時根不能從土壤中吸收鈣,或因土壤中氮含量多,營養生長旺盛,果實不能及時得到鈣。高溫干旱時此病發生多。栽培上應注意土壤不宜干旱,氮肥不宜過多,應多施有機肥,同時注意補充土壤中鈣的不足。
二、番茄畸形果
主要發生在第一果穗,也有少數發生在第二穗個別果實的。主要形成各種畸形怪狀的多心皮果實。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育苗期溫度低,氮肥用量過多,土壤濕度大,營養生長過旺,因而使子房發育不正常。因此,育苗期白天溫度應保持20℃,夜間溫度應控制在10℃以下,少施氮肥,不要過量灌溉,就可以克服畸形果的發生。
三、番茄筋條果
即果肉組織維管束部位壞死變成黑暗或果肉維管束變白成為白筋條果。黑筋條果多發生在光照弱,營養生長過盛,密植過度,氮肥施用過多,果實發育中代謝不正常。白筋條果則由于缺鉀,吸收氨態氮過多所造成的。實際中應注意大棚和溫室的土壤排水,光照不足時溫度不宜太高,白天應通風良好,不過多施氮肥,要合理密植,適量施用鉀和硼,最好用硝態氮肥,用量不宜過多。
四、果實著色不良
番茄果實成熟時不呈紅色呈黃褐色,為果實著色不良。原因是光照弱,溫度低,氮肥施用過多,果實的葉綠素分解酶活性低。克服辦法是不宜過度密植,少施氮肥,以防營養生長過旺,同時溫度不宜太低。
五、網紋果
從番茄果實表面可以盾到果肉呈現網紋狀,這種網紋果,果實成熟遲緩,主要由于土壤干旱,根系不能很好地吸收磷、鉀肥或磷、鉀肥在體內移動困難,代謝紊亂。因此應注意適當灌水,防止土壤干旱。
六、氮肥過多
番茄植株氮肥過多時生長受抑制,葉片比正常的短,看起來僵硬并呈深綠色。嚴重過量時,葉片失去膨壓,葉緣干燥,出現下陷水潰狀斑點。實際中應停止施氮肥,注意適當灌溉即可減輕危害。
七、錳的生理危害
番茄植株錳過量時稍有徒長現象,生長受到抑制,頂部中片細小,小葉葉脈間組織失綠。老葉發生許多壞死葉脈,后期中肋及葉脈死亡,老葉首先脫落。實際中可用硫酸錳稀釋液每50kg水加入1.6g葉面噴霧,每7-10天噴1次。
八、鋅的生理危害
番茄植株當鋅過量時,生長矮小,有徒長現象,幼葉極小,葉脈失綠,葉背變紫。老葉則極度向下彎曲,以后葉片變黃脫落。應及時噴施硫酸鋅稀釋液,每50kg水加入4.4g硫酸鋅溶解后進行葉面噴施。(本刊摘自農家樂園)
棚室番茄灰霉病發生與防治
隨著冬季溫室蔬菜生產的不斷發展,近年來,番茄栽培面積逐步的擴大,成為主栽蔬菜品種之一,一般的667平方米產量過萬斤以上,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及社會效益。由于是反季節栽培,給番茄灰霉病發生創造了低溫、高濕、弱光的條件,加上多年的重茬連作,病菌大量的積累侵染危害,灰霉病已成為溫室栽培番茄的一大病害,發病率達30%~50%,嚴重的影響產品質量。田間實踐,利用綜合防治措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1、癥狀與發病條件
該病茵可危害花、果實、葉片及莖。但主要危害果實。危害葉片多從葉尖端開始,病斑“V’字形向內擴展,初期水浸狀,淺褐色,具有深淺相間輪紋,后期葉片病斑褪綠,表面產生灰色霉層葉片枯死。果實受害,主要危害青果,先侵染殘留的花和花托,后向果面或果柄擴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軟腐,病部密生灰色的霉層,病斑一般達到5厘米左右,個別的可危害半個果實,病果脫落。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抱菌侵染所致的真菌性病害。當溫室內溫度達到15℃,相對濕度80%以上時開始發病。溫度在20~25℃,相對濕度95%以上病害大流行。因此,溫室栽培番茄遇低溫高濕,通風不良,栽培過密,前期枝、葉茂盛,很容易使灰霉病的發生。
2、防治
菜農對番茄灰霉病的防治,長期存在單一用藥的習慣,使灰霉病對速克靈對卜海因殺菌劑逐步產生抗藥性,達不到防治目的。只有綜合防治才能控制灰霉病的發生。
2.1 選用抗病品種:品種有:402、寶冠、佳粉15、遼雜1號二號、毛粉802等。
2.2 種子消毒:用50-55℃溫水浸種10-15分鐘,要不斷的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然后待水溫冷卻到28~30℃時,放在25~28℃的恒溫處催芽。
2.3 起壟覆膜定植:起壟定植有利于疏松土壤,促進番茄根系發達,又避免因澆水濕度大而引起漚根死苗。覆地膜有利于保持或提升土壤溫度,可隔斷因土壤水分蒸發而增大棚室內濕度和膜面結露等不良生態環境。
2.4 在膜下澆水24小時后,棚室內相對濕度僅達82%~85%,如果滿溝澆明水24小時后,棚室內相對濕度高達95%~100%,不但對灰霉病發生十分有利,對其它喜濕病害也極為有利。
2.5 生態防治:開花結果期,棚室內白天溫度控制22~28℃,夜間10~12℃。相對濕度低于80%時,需15天左右才可產生抱子,其孢子萌發率為0;如果相對濕度在95%以上,灰霉病菌3-4天可大量產孢,48小時孢子萌發率達100%。由此可見,降濕防病效果非常明顯。
2.6 藥劑防治:要抓住番茄灰霉病最佳防治時期,因為開敗的花朵是灰霉病菌侵入繁殖的天然培養基,侵害果實引起腐爛。所以要抓住此時機,配合上述的防治措施,再利用高效、低毒的有效藥劑進行防治。首次用藥在第一穗果開花期,結合用防落素噴花,在藥液中加入0.1%速克靈等防治灰霉病的藥劑,直接對準雌花噴霧,即防止落花落果,又能防治灰霉病的發生。第二次用藥是在花敗坐果膨大期,為不增加棚室內濕度,應選用防治灰霉病的煙霧劑,在初見發病時,于傍晚封閉好棚室,10米放50克(一小包),從外向里放好藥包,然后從里向外點燃。1小時后可放風換氣,10~15天施放一次。在晝夜通風時,發現灰霉病發生,可用65%甲霉靈600倍液噴霧,7天噴一次,連用2一3次,即可達到防治效果。
(本刊摘)
▉南藥簡介▉
73、青蒿
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黃花蒿 A.annua L.的全草。廣布于全國各地,而以黃花蒿最多,最普遍。夏秋兩季采收,鮮用或陰干,切段。
性味歸經:苦、辛,寒。歸肝、膽、腎經。
功效:退虛熱,涼血,解暑,截瘧。
應用:1、用于瘧疾寒熱。本品有截瘧和解熱作用。因本品又能清暑熱,故古來對于瘧疾兼感暑邪者尤為常用,但用于抗瘧的劑量應比一般用量為大。《肘后方》治瘧疾寒熱,單用較大量的鮮品,加水搗汁服。在復方中也有配伍桂心作散劑服的,如《治病活法秘方》的止瘧方。若兼暑濕而有惡心、脘悶、發熱甚之證,可配伍黃芩、半夏之類,如蒿芩清膽湯。
2、用于溫熱病后期,溫熱之邪入陰分、夜熱早涼、熱退無汗之證或溫熱病后低熱不退等證。本品有良好的清熱涼血作用。常與鱉甲湯。
3、用于陰虛發熱,而見骨蒸勞瘵、日晡潮熱、手足心熱等證。本品有顯著的退虛熱作用。常與秦艽、鱉甲、知母等同用。
4、用于暑熱外感,發熱無汗或有汗、頭昏頭痛、脈洪數等證。本品有清解暑熱功效。多用鮮青蒿同綠豆、西瓜翠衣、荷葉等配伍。鮮青蒿同鮮車前草配伍,還可用于小兒受暑熱,發熱、小便不利等證。
用量用法:3~10g,煎服,或鮮用絞汁。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 (王小北)
74、木瓜
為薔薇科落葉灌木貼梗海棠Chaenomeles lagenaia(Loisel.)Koidz.和木瓜(榠楂)C.sinensis(Thouin)Koehne的成熟果實。前者習稱“皺皮木瓜”,后者習稱“光皮木瓜”。主產于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地。安徽宣城產者稱“宣木瓜”,質量較好。夏、秋二季果實綠黃時采摘。皺皮木瓜置水中燙至外皮灰白色,對半縱剖后曬干;光皮木瓜縱剖成二或四瓣置沸水中燙后,曬干。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酸,溫。歸肝、脾經。
功效:舒筋活絡,化濕和胃。
應用:1、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腳氣腫痛。木瓜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濕,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藥。如木瓜煎,治筋急項強,不可轉側,即以本品配乳香、沒藥、生地。治腳氣腫痛,沖心煩悶,常與吳茱萸、檳榔等配伍,如雞鳴散。
2、用于吐常瀉轉筋。木瓜治此癥,一則使濕濁得化,中焦調和;二則舒筋活絡,使吐利過多而致的足腓攣急得以緩解。如蠶矢湯治療此癥,即以本品與苡仁、蠶沙、黃連、吳萸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證。
用量:6~12g。 (王小北)
食用菌種顆粒型培養基研制成功
湖北省宜都市灣市食用菌天麻繁育場,最近開發研制出一種新型的、可替代傳統PDA斜面培養基的食用菌種顆粒型培養基。
這種顆粒型培養基以玉米、小麥、稻谷為原料,經食用菌種包衣劑包衣處理后,即形成一顆一顆互不粘連的顆粒。將這些顆粒分別裝入玻璃試管內,棉塞堵封試管口,再放入“蘇泊爾”家用壓力鍋內消毒滅菌40分鐘或放入“格蘭氏”微波爐的托盤上微波滅菌5-7分鐘即成。取出冷卻后,就能替代PDA培養基而廣泛應用于各類食用菌的分離培養、繼代擴繁及保藏菌種的移植接種和保藏。接種后萌發快,生長勢強,成活率和成功率均達100%。每支顆粒型試管培養基的原料成本不足2分錢,經組織分離或孢子分離成熟后的原代母種每支價值可達50-100元。用于繼代擴繁可擴接PDA斜面試管100-150支;用于傳代轉原種可擴接25-30瓶。其利用率、利用價值和經濟效益比傳統PDA培養基高5-10倍,而制作方法卻非常簡單,特別適合農村農戶及菇農家庭和城鎮下崗職工就地取材發展食用菌生產普及使用。 (思曉摘)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引進的菠蘿良種及技術成功推廣
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引進的菠蘿良種及栽培保鮮配套技術已在海南省成功推廣,每畝能為農戶增收600~1000元。
日前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獲悉,由該院南亞所科研人員從美國、泰國、巴西等13個國家和地區引進的70余份菠蘿優良品種及種質資源,篩選后大量繁育了金菠蘿、金鉆、蜜寶等7個優良品種,已在海南、廣東、廣西等省區建立了6個面積總計110多畝的菠蘿生產示范基地進行示范推廣,輻射帶動當地生產企業和農民利用新技術種植菠蘿新品種面積超過1.5萬畝。 (徐曉新摘)
廣西香蕉專家"海選"粉蕉"金粉1號"脫穎而出
從2000年開始,廣西香蕉專家對全區的粉蕉(又名西貢蕉)進行“海選”,今年6月1日,廣西第一個粉蕉品種“金粉1號”終于脫穎而出,通過了專家組的檢驗。
據介紹,從2000年開始,廣西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鄒瑜等科研人員對全區的粉蕉進行“海選”,挑出了幾百株好苗子到實驗地里種植觀察。從中選出一株抗寒好、果實大、口感好的品種。科研人員用它進行組織培養一批優良的后代,并取名為“金粉1號”。 這種“金粉1號”外觀飽滿,而且個子長了將近兩厘米。株產量27公斤,平均畝產2515.2公斤,預計每畝比其它粉蕉增收3000~4000元。 (徐曉新摘)
印度亞熱帶園藝中央學院培育芒果和番石榴新品種
印度農業研究委員會(ICAR)管轄的亞熱帶園藝中央學院(CISH)已經培育出許多營養價值高和貨架壽命長的高品質芒果和番石榴新品種。
CISH計劃在數月推出1個芒果雜交新品種Hybrid-39和3個番石榴新品種CISH-G-1, CISH-G-5和CISH-G-6。
芒果新雜交品種Hybrid-39果實葉黃素含量高,維生素A含量豐富,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比其他品種更甜,隔年結果,果實貨架壽命長。
番石榴新品種產量高,果實抗氧化成分高,貨架壽命長。 (徐曉新摘)